
我的志願,似乎就是將來想做什麼的理想版。
大學畢業之後,變得務實一點了,不會朝甚麼人生大志願去想,而只會想:"做什麼工作比較好?"
什麼工作比較適合自己呢?什麼工作比較會賺多一點錢呢?什麼工作離家比較近、工作量又少呢?或者,什麼工作比較有保障呢?
等年紀更大一些,工作都做了十幾、二十年了,一成不變的日子過久了,你將來想做什麼?似乎是一句多餘的問號。
但真是這樣嗎?
年紀大了,我才發現,多問自己將來想做什麼,才是改變一生與讓一生充滿能量的重要疑問句。如果不常常多問自己一些這樣的問題,那日子可真無聊透了。
問問自己將來想做什麼?這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是想把自己人生過好的必要動作。就好像畫畫要先打草稿,作文也要預先鋪排、發想一樣,沒有先試畫、試寫一下,又怎能畫出心目中最美好的東西來呢?
我認為,將來想做什麼的"將來",未必要十年、二十年這麼遠,而可以就是明天、後天或下周。
至於要做什麼呢?未必是人生的大事,而可以是一些日常小事。或者是一些沒經歷過的事情。
想想明天要做什麼?而不是習慣性地延續昨天,人們才不會虛度每一天。而虛度每一天,我認為是扼殺人生最重要的心靈癌症。
虛度每一天,對中老年人來說,最容易發生,但也並非年長者的專利。我也常看很多年輕人無所事事,只好每天滑手機、玩線上遊戲度日。
像這樣的習慣一養成了,不覺得人生就是"等死"兩字而已嗎?
但將來想做什麼的什麼,又一定只能限定於下班後想做什麼娛樂?休假時想到哪個國家旅遊或吃美食這樣簡單而已嗎?
我看多數上班族所能想到的"什麼",都是即將到來的假期想做什麼,而很少有:將來的工作內容能有些什麼變化?工作方法能有些什麼新元素?
甚至更大的是:將來的人生要怎麼過?要跟誰過?要跟誰怎麼過?要過怎樣的內容?
人生就好像一幅畫一樣,我們每天都在一天24小時中作畫。有些人的畫風奔放而活潑,有些人沉靜而有味道,也有些人隨意塗鴉、不知所云,更多人是潦草度日,終日哀嘆沒錢或不幸福。
好吧,不管你要怎麼過,都別忘了,決定你人生豐富度的是你自己,你不多問自己將來要怎麼過?想做甚麼?同時心之所想,並馬上付諸實踐的話,未來如何能朝你所想的樣子去過呢?
如果你連想都很少想,或者不敢想,那現狀當然永遠是現狀,今天永遠是昨天的延續。
除非你對昨天很滿意,否則,明天你怎會滿意於一成不變的自己呢?
﹣﹣﹣
文/王志鈞,台灣財經與職場作家,是「地球人抱抱」部落格主筆,也是「職場待用書機制2.0版」公益計劃發起人。他的座右銘:「投資像行善,不富也難。」
教學相長,如此既能幫人又能助已,何樂而不為??
- 邦尼,白話會計主持人,201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