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位長輩甚至還勸過我:"不要一心二用,專心寫財經書就好!"
這問題我當然想過,但對我來說,一點困擾都沒有。
在我心底的想法是---我不是財經作家,也不是職場專家,我只是一個生命的教育工作者,希望更多人能認識人生中真實的財富。
我希望當一個人生教練,協助更多人去認識心靈與物質的財富,這就是我的自我定位。
就物質財富來說,我們常說財富管理、財富管理,但要怎麼管理財富呢?除了學習投資來創造財富外,更得做好理財來進行生活的收支平衡管理。
生活上的金錢該如何收支平衡呢?
除了管理生活,做好節流控管外,更重要的是去開源--- 透過投資來開源外,更得做好工作本業以創造穩定的現金收入。
最近十年,很多人愛玩現金流遊戲,但最好的現金流,其實剛好跟<富爸爸、窮爸爸>那本書講得完全不一樣,應該是工作本業的穩定收入。特別是有做好退休規劃的人,退休前有穩定收入,退休後仍有穩定的退休金。這不叫持續有錢可領的現金流,還有什麼是呢?
當然,創造持續性收入的前提是不能有風險。所以,職場工作者應該努力提升工作競爭力來創造持續的現金進帳!
我來寫職場書幫助廣大上班族創造財富管理系統上的持續性收入,豈非功德無量的教育工作者?
當然,某些朋友可能會不以為然地說:"NO!根據羅伯特・清崎的說法,系統性收入應該是在低市場風險上的被動性收入,比如房地產的租金,或者股票的現金股息等等。"
對!根據羅伯特大師的說法,上班族應該努力尋找財務自主的天堂,所以他們應該及早為自己創造一個系統性收入,讓自己不用工作就可有有錢可領。所以呢?上班族要努力去學習財務智商,並透過低風險的投資去降低持續性收入的風險。
怎樣學呢?花錢去上現金流的課程、去買遊戲、去投資房地產、去進行低風險的財務槓桿操作、去銀行融資買樓再收取比利息為高的租金.....等等,光是這些為創造現金流而該做的事情,就足足比上班還累、還更有壓力,怎麼會是自由自在的系統性收入呢?
地球人有一種很壞的毛病,就是老是相信頭上有光的人講的話,而不從自己腦袋裡去尋找智慧的光芒。
如果有一個人工作很快樂,把職場當遊戲間,每天去玩遊戲還有錢領,而且退休不玩後還繼續有錢領,且過程中持續不失業、有得玩,這不叫持續性收入,還有什麼是呢?
這跟我努力進行了一堆資產佈局行為,把金融投資當一種遊戲,而且玩得很快樂、很低風險,這樣的系統性收入跟前者相比,有什麼太大不一樣呢?
反對者會說:"可是前者為老闆工作,後者是為自己工作啊?"
誰說的?我這位職場作家就是要努力告訴上班族---你該為你自己工作,不是為老闆;相反地,老闆只是你的奴隸,讓你在遊戲間玩得起勁,最後還得支付現金點數給你。部分還得先儲值起來,讓你老了,玩不動了,還有錢讓你改遊山玩水!
人生就是這樣,只要你多點智慧,就會搞懂,當你在為自己創造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之時,一種人是冒充的老師,努力收你學費教你上天堂,其實他是商人。
另一種人是一下子是財經作家,一下子又是職場專家,看起來很像變色龍般的騙子,但他根本不收你錢,卻一直努力告訴你---持續性收入在你腦袋裡,就算你是家庭主婦,一樣可以在家工作,讓孩子的爸爸付你錢,並在小孩身上儲值養老金,讓下半生可以獲得持續性的孝養收入(只要你把小孩教得夠孝順,這就是你將來系統性收入的風險)。
系統性收入、持續性收入,其實不是無所不在嗎?只是有人透過財務系統,有人透過工作系統,有人透過家庭系統,更有人透過業務組織系統等等而有所不同而已。
至於主動性收入或被動性收入的差別?這說來更好笑了。請問:"地球是主動繞著太陽轉?還是被動繞著太陽轉?"
如果你回答不出這問題,就會一直執著在:"我為何要這麼主動賣力工作?為何不能躺著就有飯吃?"
朋友,我說啊,創世基金會的病床上有一堆人,持續性地有飯吃、持續性地有被動式收入進他們的嘴裡(如果米飯能折抵成現金的話)。所以,當你捐發票給創世基金會時,這不是在為一群"富爸爸"創造系統性的被動收入,還有什麼是呢?
如果你有想通我講的這番反思道理,你就會認同我說的---我不是財經作家,也不是職場專家,我只是個生命教練,負責告訴你,財富在你心中,不要老是被別人的話給牽著鼻頭走!!!
﹣﹣﹣
文 / 王志鈞,台灣財經與職場作家,是「地球人抱抱」部落格主筆,也是「職場待用書機制2.0版」公益計劃發起人。他的座右銘:「投資像行善,不富也難。」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加入台灣會計記帳網粉絲團,幫忙按讚或分享財務善知識與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