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星期我剛好參加了一個理財講習,是某理財顧問『無償』提供,强調全是為了推廣『正確』的投資策略,出席者没有任何義務。過程中,理財顧問很有技巧地從心理面切入,很難不被打動要將理財規劃交予專業人士,因為他說成功投資者要可以將個人情緒和理性決策切割分,如果個人情緒和決策混合,股市投資常以賠錢收場,這種看法我是認同的。舉列來說:一般人投資股市買股票,股票若往上漲會惜售,想說一定會再漲,等多漲一些再賣;買了投票若下跌更不想賣,會覺得不干心賠錢,覺得再等一下就會漲回來。也就是說,原本上漲的股票抱到賠錢也還没賣,原本一開始就賠錢的股票還抱著也没賣。結果就成了大部分股民都經歴過的『套牢』。你也有過套牢的經驗嗎?
之前蘋果共同創辦人Steve Wozniak喊買臉書股,不知他對臉書未來的惑利疑慮是怎麼看待的?張忠謀談到臉書的『價值』,並不願對其獲利能力做評斷,只說臉書的成功是一種文化「轉變趨勢」,而股神巴菲特在最近的柏克夏公司股東會上表示,他不會買臉書的股票,因為巴菲特是從來不買新上市股票的。
我同意理財顧問的說法:股價是反應當時投資人預期心理下的公司價值,而不是實際的公司價值。今天臉書首日上市總市值約一千億美元,市值除以年收比例高達25,本益比高達約100,營收年成長2013年同比2012年預計會高達32%,但不至於高到足以支稱100的本益。時間拉至三年後的2015年,假設屆時臉書投資人超樂觀的預期心理不再,它的市值就會回歸『理性』到10至20的本益比(大約是現在的1/5),每股價錢若會在$8美元上下,也是正常的。你不可不知臉書使用者月成長率從由2010年初的9﹪降至2012年四月的1.7%,如果是這樣,你下星期一還要買進臉書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