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cess German Savings, Not Thrift, Caused the European Crisis.
過多德國存款,導致歐洲危機。
Michael Pettis 認為,西班牙的外債膨脹是德國鼓勵外銷的必然結果。因為德、西兩國都在歐元區內,政府不能控制資金流動。德國擁有貿易順差,代表德國有多餘的資金無法在國內消化。這些資金必須藉著貸款、債卷或股票,流動到別處。
對德國來說,1999 年後的西班牙是一個很棒的投資對象,不僅不需將歐元轉換成外匯,還可以享受比德國境內更高的報酬率。因此西班牙累積外債是必然結果。
德資湧入的西班牙在 1999 年至 2007 年經濟表現蓬勃。然而同時西班牙的債也日益漸增,泡沫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2008 年,「波」一聲,房市大跌,歐洲慘兮兮。如今西班牙的失業率高達 26%。
源起:德國的貿易順差崛起
1990 東西德合併。從此,德國有了來自東德龐大的勞工,不僅便宜還有技術。為了穩定合併後的經濟,德國企業、工會、政府達成協議,將工資保持在較低的水平。如此以來,能提升德國外銷的競爭力、避免物價飆漲。德國政府也同時課消費稅,降低家庭消費、提升存款量以降低借貸成本,進而提升經常性盈餘。
當德國累積經常性盈餘時,代表德國出口的比進口多,也代表德國國內的生產比消費多,國內存款比投資多。當國內的投資和消費無法消化德國順差時,多的資金必須流到國外。這與現在的中國狀況雷同。
在歐元區內資金流動很自由,許多德國多餘的存款便流進像西班牙的邊陲國家。1970 年後的西班牙已經無法管制資金流動。1999 年後,加入歐元區的西班牙,也不再能自行調整央行利率,來影響資金流向。
西班牙房市、就業率、GDP 通通漲
當錢流進西班牙,這些資金大多流進非貿易商品,包括房地產、建設、服務業。資金不會流進西班牙較弱的製造業,因為顯然競爭力不如製造龐大順差的德國製造業。
資金流進促使房價上升、房地產跟建設業的就業機會直接增加。隨著房價上升,民眾感到更富有,提升消費,造成非貿易性的服務業僱用更多的人。
GDP 上漲、服務業就業人口增加,這似乎是個好消息,代表西班牙進入知識經濟的階段!
然而,此時西班牙的經濟成長主要並非來自產業競爭力增加,而是來自借貸經濟所帶動的房屋、建設市場。 當西班牙的 GDP 和國民居住水準上升時,債務量節節攀升。而且房地產的投資,無法提昇西班牙的產業。
當投資者了解房價實在太誇張時,他們將資金撤走。房價一跌,建設案停工,許多家庭面臨法拍。而那些「知識經濟」的服務業勞工便面臨失業。於是,西班牙失業率從 2007 的 8% 竄到 2014 年的 26%。
留下來,或是跟我走
經濟蕭條使西班牙終於不再大量吸取德國資金。但只要德國繼續存在歐元區內,持續壓低國內消費,西班牙的前途就不樂觀。因此西班牙有兩個選擇:一是繼續留在歐元區、忍受多年的高失業率,慢慢讓工資降低,提升外銷競爭力,減低失業率。二是退出歐元區,藉由貨幣貶值,增加外銷、減低失業率。
當然,如果德國願意扭轉目前經濟政策,減低消費稅,提升國內消費,提升實質工資,藉以降低貿易順差,西班牙或許可以提早走出蕭條。
中國也有大量的順差
中國與德國相似,都是貿易順差國。兩國都運出資金到國外,依靠國外需求降低國內的失業率。
若是開放更多中資,台灣短期可能跟西班牙一樣,在房地產、建設、服務業湧進大量的資金。短期來說,台灣這些產業的就業率、總體消費量可能會增加。民眾可能會很高興,薪水也提升。
然而根據這個模式,台灣外債也會增加。而且極少中國資金會進入外銷取向的產業。隨著消費量增加,台灣的貿易順差會減少,也甚至會有逆差。
這可能會讓台灣經濟快速成長,但泡沫也快速破掉。若是北高房地產泡沫崩壞,很可能導致失業率上升。台灣是個很小的國家,不像美國,南方房市崩壞,還可以靠其他區域復甦。在此西班牙的例子參考價值很大。
---
文 / Robin Lee,本名李其儒,學習全球化對政府、市場、跟文化的影響 ,目前為《有物報告》實習生。
本文獲「有物報告」授權刊登。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加入台灣會計記帳網粉絲團,接觸更多財務善知識與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