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 x P/B 分數背後的理念是甚麼?我曾經反覆問,為甚麼是22.5而不是15或25?我不斷以試算表探索Graham給的數字背後的啟示,終於我明白了,這有點似喝茶,那感受是難以傳遞給Blog友,Blog友何不試試以Excel試計算十年盈利的複式的增長,不同價格的影響,了解一下這"茶道"。
P/E x P/B 背後的理念是把股票的安全等級提升到好似投資債券。例如P/B高,雖然好似無資產支持,但有P/E低做後盾,3,5,7年賺既錢可迅速令資產回補,同理,P/B低,P/E卻高,有足夠資產亦無用,有保障但回報並不吸引。
大多數人夠膽低價買入,但無膽抱牢,因為他們只比較歷史價格,而非P/E x P/B 值,這個值是一個相對價格的變數,而價值投資人買入和賣出都以這標凖---即不是問以甚麼價格買賣,而是以什麼條件買賣?
P/B較易掌握,P/E就各有方法,巴黎就較蠢,一定以歷史幾年幾年的剔除非經常盈虧的平均,所以我用以計算的P/E(盈利)都非同官方的。
一間做生意的企業,以一生人計,長期處於22的分數的成本回報率,足夠令老板成為富翁。當然,企業人一定不會與人比賽投機,因為這非他們的領域,企業人一定不隨便買賣,他只會在高出22很高時賣出,和低於22很多時買入,其餘時間,大市如何他是好少理。
以P/E x P/B的這種操作,不須要對大市、又或是否增長股等問題有超人的洞悉力,所以就有較接近企業人的想法,有較大的心理把持力了。
巴黎出完匯豐報告兩個月後瑞信才出相約盈利數字,但他們的估值是80元+(當時50+上下),我認為應該是100元,100元不代表要買入或賣出,只代表如果你做長期生意,這個數字能給你不錯的回報。但若你在之前有買入,現有人向你要買,除非高於22很多,否則你像個企業人般抱牢它,又何妨呢?
blog友或說賣出後再等待低價買入不更好嗎?正如上面說,這須要另一種玩法,要有洞悉力,把這些投機元素的雜質加進去的,不是我們的領域,不會是我們的茶。
﹣﹣﹣
文 / 巴黎,「巴黎的價值投資」主筆,閒來愛閱讀心理學、哲學書籍。巴黎有一天忽然明白死亡才是這副皮囊的退休日,從此以後不再談退休,每天快樂地工作。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台灣會計記帳網粉絲團,幫忙按讚或分享財務善知識與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