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有一個建立在利潤74%的產品之上的商業模式,真令其它企業羨慕。它的模式是以最高品質為最高原則,再以高利潤市場為主軸,低生產成本為輔。在高品質、高利潤、低成本三者之中,降低生產成本是最容易可以被理解與執行的,以至於最容易成為企業,甚至於一個國家,在規劃、檢討時的形成迷思,成為唯一有共識可執行的方向。
降低成本本身没有錯,但是降低成本通常伴隨來的機會成本的損失容易被忽視。比如說賣麵的放少一點的料來降低成本,通常伴隨來的結果是客人慢慢流失,得到更多客人的機會也就完全損失了。最後客人沒了,當初放少料的做法來多賺錢就成了降低成本的迷思。怎樣讓降低成本不是個迷思呢?那要看成本控制的手段與方式。在賣麵的例子裹,如果壓低成本的方式不是放少一點的料,而是進物料時在不影響品質下貨比三家,那降低成本就不是個迷思了。
換個不同的例子說,即使不影響品質下降低成本,還是有可能成個迷思。比如有個國家非常擅於做世界的代工廠,生產很多品質高、量大、報價低的 iPhone 零件,以滿足世界需求。當蘋果享有74﹪利潤的同時,為其代工的工廠却不能享受類似的高利潤,而只能在1-3﹪的利潤空間中求生存發展。想像以代工為主的商業模式的公司要讓財務報表更好,在一連串的會議之後的結論不外乎再進一步『降低成本』,以同往常的高代工品質力保再來的代工訂單續約。不是降低成本本身有什麼不對的地方,而是在『代工』的框框下,『成本』成了唯一主角,創造力、品牌變得一點也不重要了。事實上,無論成本如何再降,無利可圖的窘境將無情地呈現。
一昧降低成本不是拼經濟的萬靈丹,經濟要成長要更多企業跳脫成本思考的小框框,未來主力企業要跳脫代工模式的框,國家要鼓勵企業瞄準高利潤的商業模式切入,跳脫代工業不再讓成本領頭,朝讓創造力帶隊的方向前進。一個停留在代工年代的思維,命中註訂在只能在1﹣3﹪的利潤空間中求生。拼命衝出代工製造業的範疇,才是拼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