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讀一本書的樂趣,是可以很深度地和一位作家聊聊天的話,王盈勛就是一位值得好好聊天的對象。
他本來就是一位在媒體圈超紅的專欄作家,不少紙本媒體可見其專欄。但如果你已經少看報章雜誌,而喜歡像我這種在野的部落客,那我可以偷偷告訴你---在朝的專欄作家,大概只有王盈勳屬於比較有腦袋、能深度思考的,其他呢,嘿嘿,看看就好!!(別忘了,主流媒體就跟政治系統一樣,幫我們選出來的專欄作家就跟民代、政客一樣,大概就是那個樣子---還是不去碰主流媒體的部落客卡好啦!)
雖然是男生,但他的文字滿細膩的,而且獨立思考力夠,加上學者出身,會努力去查證數字,不像我這麼懶,只提觀點、觀察而疏於引經據典地堆砌數字。光以他去年11月間在天下雜誌網站所寫的獨立評論<房地產何時會崩盤?──論地心引力的終極力量>一文來說,他就會很清楚地這麼寫著:
根據內政部營建署「土地規劃及不動產資訊中心」的調查,台灣人平均購屋年齡為37.7歲,台北市因為屋價高,連帶拉高了購屋年齡,為 39.2歲。平均而言,台灣人首購年齡約略是落在36-40歲之間最為常見,而這主力購屋族群出生那五年(1973-1977)的平均新生兒人數是386111人,而這幾乎是台灣出生人口數最高峰的一段時間(包括了頂峰的1976年的425125人)!20年後的購屋主力族群(1993-1997)平均新生兒人數則只剩307247人。
認為房地產能夠自外於人口因素影響,這是一個非常不切實際的幻想。房地產市場目前看來還波瀾不興,只不過是因為購屋的需求,要比求學來得晚上一、二十年罷了。......會不會提前落地不知道,但是15-20年內房價貼近地表幾乎已經注定。
這是一個機率問題。每個行業都可能有人發財,只是機率高低不同,那麼直銷業能讓你發財的機率是高?還是低呢?這我可以很肯定地說,當然是低的,而且是比各個行業的平均值低很多。
......台灣的直銷業2007年總體營業額為553.4億台幣,有423萬從業人員,每人年產值僅1萬3千元。....如果你想靠直銷業致富,你得創造行業平均值兩百倍以上的營業額,才有可能年入百萬、創造一千倍以上的營業額,才等同於你在台積電上班的致富機率。
......要進台積電當然要比進直銷業難一些,但是我也從未聽聞,進入障礙最低的行業,會是賺錢最容易的行業。直銷業能讓人致富嗎?當然是有可能的,只不過機率之低,要比到台積電上班難上千倍。
另外還有一篇文章,他談到台灣如何走出困局,題目叫<自我實現的預言>,裡頭他對於跨國企業撤出台灣的現象如此寫著:
對於這個趨勢最容易的解釋自然是:台灣市場太小,在整個華人市場中被邊緣化了。....但是這樣的現象,真的是必然的嗎?
我們設想一下,你是否會認為荷蘭市場是法國市場的一部分?葡萄牙市場是西班牙市場的一部分?奧地利市場是德國市場的一部分呢?通常我們並不這樣想,而且也視為理所當然。但是荷蘭、奧地利和葡萄牙的人口其實都比台灣少,除了葡萄牙以外,其他兩個國家其實也都跟鄰近的大國同一語言,這些國家的國境,甚至還不存在著台灣海峽這一條鴻溝。
......如今我們卻開始相信,(台灣)成為經濟大國的附庸體是唯一的可能。
......台灣要脫困,一定要先擺脫自信上的衰尾主義,我們只有先想像一個我們想要的社會,那樣的社會才有可能實現。
如果你連我這一點附和你都無法認同,那我覺得,應該再看多少書你都是無可救藥的看衰自己人生的衰尾主義者吧?!
另外,他對科技壟斷現象的省思,也很值得參考。他在<從資本壟斷到科技壟斷>一文中說:
傳統媒體是一種對訊息過濾的機制,但是我們對任何一種過濾機制都不能輕易信賴,必須讓不同的觀點多方呈現,讓真理越辯越明,這是為何我們必須追求言論多樣性最根本的原因。但是目前Google已經是全球最大的訊息過濾機制,而我們對於訊息究竟是如何被過濾的所知有限,Google為惡與否靠的是它自己的自律,我們對它毫無監督制衡的辦法。
更重要的是,我們對這一點毫無警覺!
如果要我小小批評一下的話,我只能說:何時主流媒體會多關注與出版像我這樣在野部落客的聲音呢?而不要只溫和地出書,忽略有時赤裸裸地罵人、批判社會不當現象,才是理之所當然更該出版的書!
---
文 / 王志鈞,台灣財經與職場作家,是「地球人抱抱」部落格主筆,也是「職場待用書機制2.0版」公益計劃發起人。他的座右銘:「投資像行善,不富也難。」
更多財經好文,請到本網文章粉絲團按讚,一起分享財務知識與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