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認為以台灣現有的製造技術和完整的供應鍵環境,如果能進一步佐以自動化能帶來的競爭力優勢,復興製造業,便能給客戶帶來更多的利潤,作為附加價值,台積電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1. 中國大陸製造成本大幅度的提昇
2. 新科技的發展 (如3D Printing 及先進機械人)
3. 美國能源成本的降低 (如頁岩天然氣)
許多著名的公司如 Apple、Caterpillar、DuPont 都開始將部分在海外生產的產品搬回美國生產。這對美國當然是一個很令人振奮的發展,也可幫助改善最大的經濟難題: 失業率。但兩年後的今天,產業搬回美國製造的成績並沒有預想中的理想。其中最主要的兩個原因是供應鏈的不健全及專業技術人才的不足。這是因為多年荒廢製造而產生的後果。
台灣產業這幾年由於中國大陸成本的提高及勞工的缺乏,也遭遇類似挑戰及機會。 我們許多企業都面臨是否要留在大陸或搬回台灣或搬到第三國的選擇。當下台灣面臨經濟蕭條,產業結構必須提升或轉型,我們的製造業到底應該何去何從?
我今年參與資誠年度企業領袖訪談的兩位企業董事長:永信集團的李芳全董事長及群創光電的段行建董事長。兩位在不同產業的企業領袖對台灣產業的提升有雷同的看法。李董事長提到,永信的策略是整合台灣及中國大陸的資源,利用台灣供應鏈的優勢進行製造的垂直整合。將產品從台灣的市場擴大到美中日的市場。 段董事長強調台灣產業要「再工業化」, 呼籲政府支持「一條龍」 自動化製造的升級,進而掌握台灣經濟反轉的契機。他指出台灣供應鏈是全球最完
整及最有效率的,但專業技術人才的不足可能是個隱憂。
我(金聯舫教授)非常同意這兩位企業領袖的看法,一個國家產業的提升及轉型必須考慮外在市場環境及科技發展的趨勢,更重要是要看自身核心的競爭力。適合美國、歐洲、 日本或中國,並不一定適合台灣。台灣是個中小型海島經濟體,內需市場不大,也不容易主導世界市場消費的走向,再加上我們基礎科技不夠紮實及全面,很難去創造世界級如Apple或 Samsung 或甚至聯想B2C品牌。
但在B2B的製造領域台灣有深厚的經驗,技術及人才,又擁有最完整及有效的供應鏈。過去這幾年的迷思是:認為B2B代工製造業是低利潤沒有前途,製造業是在所謂「微笑曲線」的最低點,台灣產業提升必須創造自有名牌。這是錯誤的迷思,代工及B2B製造業不等於低利潤。關鍵是我們的製造業必須提升及擁有技術及附加價值。台積電的成功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台積電沒有自己的產品,但它擁有先進的技術,最佳製造的能力,為客戶提供無比的附加價值,因
而可以得到超過 30%的淨利。台灣需要是更多像台積電有先進技術B2B的企業,而不是想創造與 Apple 或三星競爭的B2C品牌。
哈佛商學院兩位教授 Gary Pisano 及Willy Shih合寫一本在美國很有影響力 的 一 本 書:《Producing Prosperity: Why America Needs a Manufacturing Renaissance》 在書中他們警告美國政府及企業:「一個國家如果失去製造的能力,它也終究會喪失創新的能力。」 我們台灣也應以此為戒。
想要透過投資理財追求你想要的生活型態,請訂閱電子週報,或到本網文章粉絲團按「讚」,閱讀更多的財經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