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各業,包括會計、記帳事務所也都更應注意自身的品牌形像,嘗試開始以網路為額外通路,領先建立在網路時代消費者心中的口碑。
例如這段:
一大筆政府的預算,就這樣如同舉辦流水席一樣。宴席結束後,除了自我安慰,似乎沒有任何宣傳效果 . . . 還有其它更黑暗的內幕,說出來除了讓人灰心之外,也於事無補。只不過,就是以前這些旨要在推動時尚和創意產業的官方機構,留給我這種不專業又浪費金錢的負面印象,讓我對於帶有官方色彩的組織有所存疑。
品牌:產品價格高不等於高品牌價值
身處設計產業的人都知道,每次台灣的類官方單位帶領相關文創、設計業者到國外去參加展覽,目標永遠都是「產值」。而且還是一次性的產值。每次展覽後的官方新聞稿也都會大肆強調其產值多高,訂單有多少,打破去年的產值記錄達到 XX 億。
為了達到這些目標,單價極高、產量極少的奢侈品品牌就會成為這些類官方從業人員「達陣 KPI」的樁腳。
這些高價奢侈品品牌,僅有金字塔頂端 20% 才有能力購買,真的對於台灣國家品牌有幫助嗎?我們從每年 Interbrand 所發佈的世界百大品牌排名來看看,到底什麼品牌可以登上世界百大。
如果你認為最有價值品牌都是些奢侈品、高價品,那就大錯特錯!其實世界百大品牌中絕大多數都是科技品牌、吃得起的麥當勞、買得起的 TOYOTA,或是便利商店隨手可得的可口可樂,還有 ZARA、H&M 這種平民服飾。
那知名的精品、奢侈品呢?
最有價值的奢侈品品牌,是 LVHM 集團的 17 名。而且其跟愛馬仕(Hermes)比起來,其實 LV 的價格還矮了一大截。前 50 名內只有另一個 Gucci 在 38 名,其他官員們耳熟能詳的精品,都在 50 名甚至 100 名之後。
但殘酷的是,其實全世界有能力購買這些精品,或是對這些精品有需求的人真的不多。法藍瓷、琉璃工房或是 3,co 的作品都非常的傑出,倘若政府要推廣的是「台灣設計」,絕對不能只侷限在這些只有極少數人會去購買的奢侈品。
例如北歐的設計力廣為人知。但如果 IKEA 家具或是 H&M,或是定位稍高一點的 Bodum、Iittala 這樣的品牌,價格是一般人無法入手或非生活中必要的器具用品,要如何讓更多全世界的人感受到「台灣設計」的精湛?
譬如泰國最出名的設計品牌 Qualy 以有趣的生活用品早已銷售至全世界每個角落,虜獲許多消費者的心。泰國平價皮件 Labrador 近幾年也在全球市場屢有斬獲。同樣是亞洲國家,同樣是新興設計,台灣與泰國同樣沒有太長的品牌歷史。泰國卻能夠透過價格數百元的設計商品,將泰國設計傳達到一般平民的手中與心中。⋯⋯閱讀全文
本文獲「有物報告」授權刊登。「有物報告」取名自「言之有物」,是一個內容深、觀點多、有時幽默的網路媒體,聚集了科技、財經、商業的業內人士,從專業的角度探討國際性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