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止凡昨天駕車回家時聽收音機,有個專題節目在討論佔中的損失,而題材就正正是拿這個3500億的數字來分析,又作電話訪問其他學者給出意見,學者都沒有太大質疑這個數字,而是嘗試去評論及理解這個數字,令我越聽越迷惑,到底這些人的經濟學教授名譽是如何得來的呢?
訪問中學者說港股市值是股民對佔中事件的預期,預期差就會跌,價值就被蒸發掉,但不要緊,因為股民的預期每天都在改變的,所以可能過幾天就回升,市值又跑回來。學者再說,至於雷教授的數字,按這幾天計算的確有如此損失,不過這又不是這個事件的終結,股民的預期每天都會變化中,最重要是衡量這個佔中事件對股民的預期有何影響,這位學者對雷教授的計算就不作評論了。
我聽到一頭霧水,令我本來沒有意圖討論這樣的概念,這天想了又想,還是發一篇文章討論一下。股市每天升多少點,跌多少點,市值為多少,傳媒喜歡升了就話市值增加了多少億,跌了就話一天蒸發了多少億,到底這些錢跑到什麼地方去?又從什麼地方來呢?
其實,股價多少只是最新買賣單位成交價的價錢,舉個更形象化的例子,假設你擁有整幢物業共100個單位的業權,每個單位都一樣(現實中較難做到),所以價錢將會一樣,為300萬一個單位,即你所擁有的100個單位總市值為3億,假設流通量不是問題的話,這就好像一個股票市場。誰訂立這個300萬一個單位呢?這是最新一單位交易的紀錄,按這個交易紀錄300萬去計算出你的總資產為3億合理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