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衡量應否看那支股票下去呢?
第一:沒有排列、比較的數字而作的叫好、叫衰之文章,我是不會理會,所以基本上我是完全不理會傻Blog主的吟詩作對,又或投機人的什麼強弱圖表。即不以數字作支持的理由,不必理會那些說話,是說話,不是股票!
第二:我會先看看那股票的市值是多少,然後看Google Finance的財務摘要這企業的帳面值、最近的2、3年的純利是多少。例如市值是100億,帳面值是50億,純利是15億,它的ROI是15%,ROE是30%,這就很吸引我的注意,;
第三:我再會看看它有沒有派息,沒有派息的企業,我會略看它的現金流,Operating的現金流入是否正數,如果不是正數,我會懷疑它的盈利的真實性。如果只是一年如此,而股價最近又下跌,我就會有很大興趣繼續注意它,如果年年如此,我就不再花時間。
而如果某支股票的價格最近不斷下跌,它就會排在要衡量股票名單中較前的位置。一般人以P/E開始,巴黎認為以ROI較好(ROI = 1 除 P/E) ,因為ROI令我覺得我是在投資,和我很容易從P/B 倍數計算他的ROE,或相互計較。
話明初選,即買入任何股票前,都是必須經過10年的資料排列、和同業比較,看年報有關數字的含意,董事對公司的未來看法。又或其它可互相求證財報數字的公開數據.....等,最後才會決定是否要買入、放棄、或暫時閣置。
一些投資人往往要非白即黑,例如某支股票,年年賺錢,但現金流年年負數,又或那支股票最近有不好傳聞,他們認為足以寫臭它。其實,正確的做法是不置可否,把它們放在一邊,而買入一些已經是可的股票。因為投資人的工作並不是要發掘垃圾,而是發掘寶物,況且有時某些最初的原因是要經之後的時間證明呢!
這幾個步驟只是巴黎的個人習慣,可供Blog友們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