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當時記者問我,每天看著所買入的「悶股」,價格又沒有上落,又沒有動作,可能大市都升了上去,朋友都賺個不停,心理是如何作出平衡的呢?就這個問題,我又提出財務自由的概念,指投資是一個計劃,而重點是計劃如何實踐,並非著眼於股價今天升多少,後天跌多少。在回應記者問題時,我更隨口舉了一個實際例子。
舉例說我的其中一支愛股建行(0939),嚴格來說在很多人眼中也是一支不折不扣的「悶股」,因為其股價長時期沒有大升,主要原因是內銀股甚有危機,大行不斷話內地有壞帳問題,是計時炸彈云云。加上建行本身大型動作欠奉,多年來都是集中精力做銀行業務,每年中央給出借貸額,做好息差, 能賺多少就多少,簡單得悶死人。
就建行的例子,我已經持有多年了,一直累積著,股價在這些年來都有上有落,而我每年所收到的股息早已多於自己一個月的薪金(而我的人工又不是只有$14000以下噢),而且還穩定得很,亦會年年增加著。試想想,這樣的股票,如果我有12支,我不就能每年收息也有自己的年薪嗎?哪我的生活狀態將會如何呢?可以想像得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