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思考,抓緊時機,走出自己的路
吳董事長小時候,家裡是務農的,看家 裡過的辛苦,便激起以後他要創業的念頭。家裡的環境養成吳董事長刻苦耐勞、 什麼都願意學、願意做的精神,從小洗米煮飯便是吳董在家負責的工作,一開始不 會,就找方法去學,不小心煮成鍋粑就當一次經驗,透過經驗的累積,就能做的越來越好。
吳董本身念汽車和機械,當兵時是預備軍官,因為從小就有要創業的念頭,所以他常利用空檔時間思考未來的方向、揣摩自己以後要做的事業。退伍時高速公路剛好開通,他就預測之後台灣汽車的量會很 大,這是吳董在一整場訪問裡最常提到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精神,他告訴我們:「平常就要培養實力,以實力為後盾,做什麼事都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在做決定前要好好的去做比較分析,才能控管風險,所以事前的規劃和資料蒐集是非常重要的!」吳董將這句話奉為圭臬,做什麼事就以這樣的精神下去做。剛退伍時就先待了一家做機械以及汽車零件設計的公司,先從學習開始累積自己的實力,結果那家公司因為不懂管理,讓當時幾乎獨占市場的公司做到倒閉,這也激起了吳董趕快創業的念頭,因為市場上沒有人在做,機會可是不等人的! 於是,抓緊時機,在26歲時創業了。
換位思考,員工想要的是什麼?
吳董回憶民國76-79年時台灣的股票飆上12,000點的時期:「我的想法跟大家也不太 一樣,很多人那時候都放棄本業去玩股票, 當時我也靠股票賺了一點錢,然後把賺的錢拿去買了一棟透天廠房。所以那波金融風暴我沒有受傷,反而還獲得自己的廠房,這就是一個轉捩點。」,而後公司規模越來越 大,廠房也從三重力行路搬到了中興南街。
然而過熱的股票市場,卻也帶給吳董經營事業的第一個危機:因為股票市場太熱,導致勞力缺乏、請不到員工,常常接到了訂單卻找不到人做,老闆親力親為也無法達標。 這樣的困境讓他有一度想放棄經營,但想想經營這麼久了,可不能輕易地被打倒,人不好找,那就換個角度去想,員工想要的是什麼?如何創造一個環境是大家想要的?改變看事情的角度,山重水複(山窮水盡)疑 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後來會找中興南街的廠房時也是考慮到人才需求,創造一個容易到達的環境,占地利之便,新莊、 板橋、五股、蘆洲的人來到公司上班都方便,人才的問題因此獲得緩解。
投資有道,膽大心細
另外一個困難是,家裡的人對產業的未來性不了解,以致於對未來產生疑慮,如何經過溝通,讓家人對於他的作為感到認同,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像當初買目前桃園的廠房所在地時所費不貲,且剛好遇上金融風暴,老婆說什麼就是不同意,於是吳董請念企管的兒子寫了一個投資企劃 案,包含出租廠房的房租收入、貸款的利息費用,每個月房租收入扣除掉利息費用就賺錢了,更何況公司自用廠房的部份!
老婆看了報告之後就說:「有這麼好嗎?這麼好的事還會輪到我們?」。吳 董:「現在金融風暴,大家聽到投資都嚇死了,但我們平常有累積一些實力,所以我們敢做這樣的決定。」,而且兒子還在企劃案最後寫了一個結論:「本區廠房值得投資,而且未來機場捷運通了,會帶動這個地區的增值。」
因為有機會、有膽量,才能買到這塊土地,很重要的點是平常就要培養實力,以 實力為後盾,逮到機會就要嚴謹地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要去分析、精算,分析之後風險就能控管。
雖然吳董對於每次的危機講得雲淡風輕,但其實中間也是經歷了很多苦,最重要的就是,雖然會遇到問題,但是用什麼方法去克服問題、解決問題,這都要靠想法的轉變。不然有的人可能因為家人反對就不做了,吳董則是透過溝通之後去說服,做出成效,有了一次兩次的成功經驗,家人放心了,就會轉變為正向的力量,所以做決定要評估再評估,風險要控管再控管,決定不是隨便做的,事前規劃、資料蒐集非常重要。
對待員工就像自己人,常懷感恩心
對員工吳董一直秉持著一個想法:「老闆賺錢都是因為員工的幫忙,所以我們要有感恩心,員工就是要善待他,把他當自 己人,要盡最大的力量照顧他們,對老員 工的照料也要用心,因為他是跟你一起成長的人。如果一間公司一直在找人、都是生手在做,就要付出較高學習成本;相對地,如果是熟手做,產品可以做得又快、 又好,那麼產能也能提高,如此一來,就會產生正向循環。不管什麼企業,人很重要,公司的感情和文化都是最重要的,而倫理觀念更是我要維繫的細節,一個企業以人為基礎,輔以一些制度,公司就能走的更遠。」
咖啡豆哲學
雖然是工科出身,但對話中對於財務資訊的掌握度卻非常的高,這讓我們感到好奇,原來,這又是一個平時累積實力的體現。剛退伍時吳董曾經做了一年的機械設計,但覺得一個月不能只賺8,000元,於是萌生要學做生意的想法。那時候只有報紙沒有網路,平時有空他就看公司訂的經 濟日報,一開始完全看不懂,但還是每天看,看到後來那些專有名詞都認識了,也學到很多商業的觀念。
吳董笑著說:「很多人都會以為我是念商的,因為我喜歡分析各項財務資訊,甚至曾經把理財專員考倒呢!經濟日報對我受益良多,上面可以看到各產業的特性, 一直到現在我都還是每天看呢!」
一個經營者,不僅要懂技術、懂管理, 還要懂財務。一路走來他什麼都做過, 從自動控制、畫圖、生產線,初期連模具都要自己開,就是人家說的「校長兼撞鐘」。所以現在就算去研發單位,也可以立即點出需要改善的地方,因為知道一個東西做出來的所有過程,也因為這些經驗的累積,才能造就現在的自己。
吳董談笑風生的說著這些經驗淬鍊出的結果,但在談笑風生的背後,我們感受到的是一路走來所付出的努力,沒有什麼是一蹴可幾的,萬丈高樓平地起,想要成功就必須透過持續的努力,做人要像咖啡豆,經歷高溫淬鍊,才有幸福滋味。
與嘉威的緣份
這要回憶起民國80年,當時公司業績蒸蒸日上,而原本的代客記帳業跟不上謚源成長的腳步,承接謚源的案件其實很吃力。朋友建議我應該要找規模大一點、有會計師執照的事務所幫我服務,遇到問題才能妥善的處理,因緣際會下就認識了張所長,和嘉威的緣份就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