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神巴菲特最厲害的地方是他的選股能力,他那點石成金的眼光實在無人能及,但很多人忽略了一點,就是巴菲特對買入時機的拿捏。買入時機不是指技術分析的「黃金交叉」,升穿平均線後買入,不用這麼細膩,只是在人人都沒有買股時股神就出手。
為什麼會沒有能力買呢?其實經濟有高有低,就算大銀行、大企業、大基金都會有低潮的時候。在 2008年金融海潚時,大家還記得基金的「贖回潮」嗎?這是出於客戶的恐慌情緒,紛紛贖回基金,基金經理被迫要在市場處於低位時賣出股票以歸還資金予客戶。在客戶「贖回潮」時,基金內的資金會不足,有實力的基金還可以,但實力不足的基金可能要立刻關門大吉。這樣的市況下,雖然大家都知道通街都是「便宜貨」,但還有誰想投資收購呢?我們記得當時只有美國政府及股神大舉出手買入公司。
2003年沙士時,香港經濟低迷,香港人可能連自己份工作也保不住,當時香港樓市下跌至超過一半,但又如何呢?當時你可能套用巴菲特的理論,對樓市開始貪婪起來了,但手上真的有資金去買入物業嗎?可能當時手上多了一封解僱信而已。
香港上一任特首曾蔭權在 2010年曾經說過,他覺得香港人很奇怪,在樓市低迷時又不計劃買物業,到樓市高企時就人人希望買物業,又給壓力政府要壓抑樓價等等。我想他一生大部份時間都在做公務員,不知道工作不穩定的壓力何在吧。
自 2010年至今,香港的經濟算是不錯,大家手上資金都相對充裕,能學習股神的功力,預備經濟低迷時還留有實力,相信這一點對大家的投資理財很有正面作用。而這個理念不自能應用到香港,放諸四海皆準。
﹣﹣﹣
撰文者:止凡,此文章首次在2010-8-17發表於「取之有道」。
快加入台灣會計記帳網粉絲團,獲得更多財富善知識與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