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私人"公司的價值,必定是它的資產與它的盈利能力,而它的風險,就是它的借貸比例(Margin),和它未來的現金流入。
但是一間"上市"公司的"市價",除了受私人公司的大部分因子影響外,還受市場的投機、做市、...等因子影響。例如即使上市企業的"私人"公司價值因子不高,它還是可以透過股票買賣供求的不同力量而上升。
巴黎並不是一些Blog友想象的價值投資死硬派不了解現實,有人認為,在價值投資的基礎上,作一些投機的捕捉不是更好嗎?
或者在判斷這種說法是否成理前,我們先要定立一個題目:
投資的目的是甚麼?
巴黎的目標是,做80/20中的那20,我認為,市場是零和遊戲,錯的人的損失,就是對的人的收入,因此,你不做錯,你就會得到錯誤人所有損失的金錢,錯誤愈少,回報愈大。
而長期而言,究竟股價變化的因子是什麼,巴黎以為如下:
資產 x 負債 x 盈利 x 增長 x 管理層誠實 x 行業增長 x 企業新產品的可抄襲性 x 投機買賣的角力 x 大市的氣氛 x 未來社會的變化 x .....N
以上通通可以改變股價,因此我叫它做2的N次方,估中N次因子愈多,回報愈大
每種因子對股價的長期影響能力各有不同,例如在經濟良好的時候,高借貸比率的企業的EPS的增長率,比借貸低的企業高,又或,突然的某行業熱鬧,雖然管理能力未真正被考驗,但股價亦可上升,當然,時間不持續是可以預期。
而這些因子的容錯度也有所不同。
例如一間十年也賺錢的企業,以內在價值的多個因子's做的一個未來三年的盈利預測是過去十年的平均,又或一個借貸恰當、流動資本良好的企業,你預測未來一二年也不會Credit Default,明顯兩者都是毫無保證,但是它們的發生機會,或偏離了那個預測至危險地步的可能性的容錯度是很大。
而預測一間從未有盈利的科技企業的急速增長至賺大錢的錯誤,股價的容錯度就很細,即使科技股有盈利,管理層也表現很好,只要它達不到原先的樂觀估計,股價也猛然下跌,因為它們股價是要求管理層由一跳到十。同理,捕足市場氣氛角力,從來機會是一半對一半,一是勝,一是敗,完全沒有容錯度。
因此了解你用了以2的幾多次方因子,和因子的容錯度,就會決定你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