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香港在數年前(指2003年)經濟十分差勁,負資產多的是、失業率高企、政府財赤、庫房儲備低,更有通縮現象。在這個時候,香港政府最關心的是政府庫房儲備,所以決定加稅、公務員減薪、停止所有基建項目等,實行開源節流,令政府庫房儲備增加才心安。
常常感覺到財爺有點只看實質數字,實質數字是稅收多少、支出多少、財赤就多少,長此下去若干年後庫房儲備會剩餘多少,所以所有支出要叫停,但政府的帳目真的這樣算的嗎?如果能使股市、樓市暢旺,人人有工開,稅收都是一樣的嗎?從前,那一年700多億(指2003年)的財赤,前任財爺曾說過要5年至10年才能滅赤,但近幾年(指2007年)香港經濟好多了,財赤就不翼而飛。
與政府相反的是私人發展商,在經濟低迷的時候推了很多工程出來,因為無工開,各工程公司只好出低價錢,甚至蝕本價去把私人發展商的工程完成,為的只是令工人有工開,私人發展商就在那時期享受著低成本。到近期(指2007年)樓市起飛,剛好多個工程完工,高價把這些樓盤推出市場,享受著高回報的投資。
不過,話雖如此,我們又不可把政府跟私人發展商的操作混為一談,政府的社會義務大好多,什麼庫房儲備令匯率穩定等因素都需要考慮。無論如何,身為工程界的一份子,歡迎政府的十大基建,只是出爐時間遲了一點而已,不過止凡又不是什麼財務大臣,這些事情還是交給政府深思決定吧。
此文章首次在 2007-10-29 發表於「取之有道」
後記:
今天找回這篇在2007年所寫的文章出來,主要原因是近期看見當年香港政府推出十大基建的後遺症。的而且確,上一任政府於2007年推出十大基建,令工程界於2008年的金融海嘯之時,還是做過不停,在這個界別中的專業人仕,在多年來可謂完全感覺不到任何經濟下滑的問題,但除了經濟問題之外,是否就沒有其他問題呢?
近年,工程界人手問題開始備受公眾關注,其實這問題在工程界內早已經很明顯,這些年來,業內專才流失率甚高,隨便登報請一些管工或安全主任,可能長期請不到,就算上班也做不長,非常不容易挽留人才。不過,這些現象一直未被公眾發現的原因只是還未有事情發生而已。
由工程上馬到設計再到施工,七八年時間過去,當年的十大基建都開始埋尾了,在這一刻大家才發現幾乎沒有一單工程能如期完工,工程超資亦成為了常態,公眾才開始了解工程界人手不足的問題原來是如此嚴重的。
政府在推出一些項目的時機,除了要考慮到當時經濟、庫房、民生、失業率之外,還要照顧到該項目的相關專才培養,還要照顧到周邊地區對這些專才的需求,好像澳門近年也不停地發展,人才及施工物料都會與香港競爭,這都是十分重要的考慮因素。
看到近日報章,再回看當時自己所寫出的文章,今天又學多一點東西了。幾年過去,個人的財商也增加了不少,不時看見一些社會事情,把它由發生到結尾的回顧一番,又透過寫blog來紀錄了在不同時間的看法及分析,感覺這是十分有趣的事情,大家不妨也分享一下看法。